讀《三國配角演義》:縫隙中的街亭
三國,是一段讓人津津樂道、回味無窮的歷史。桃園三結義、三英戰呂布、煮酒論英雄、千里走單騎、三顧茅廬、火燒博望、草船借箭、白衣渡江,每一個片斷都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風云際會。而三國并不是只有主角,還有許多的配角。他們的故事同樣跌宕起伏、精彩生動,只不過掩埋在了歷史的縫隙中。馬伯庸先生的《三國配角演義》讓小人物們走到臺前,綻放自我。
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”的故事婦孺皆知,早已深入人心。馬先生書中的這一篇《街亭》通過文學的手段,把隱藏在歷史背后的一些可能性聯絡到一起,讓我們從另一面展開想象。
首先是對馬謖的任命!恶R謖傳》里記載“時有宿將魏延、吳壹等,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,而亮違眾拔謖,統大眾在前”,說明諸葛亮有意要提拔馬謖,對于“性狹侵疑”的老將王平來說,是極有可能心存不滿的。
其次是街亭的防守戰略。街亭是一座魏國小城,又處于縱深之地,其城池的規模和堅固程度不足以抵擋張郃五萬大軍。所以馬謖“依阻南山,不下據城”的策略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!稄堗A傳》中說“郃絕其汲道”,說明山上存有水源,只是大戰期間被張郃切斷了,與《王平傳》中所說“謖舍水上山”略有矛盾。
再次是馬謖的結局!吨T葛亮傳》中說“戮謖以謝眾”,《資治通鑒》中記載“收謖下獄,殺之”,這兩處都記載了諸葛亮因街亭之敗斬殺馬謖。而《馬謖傳》里卻說“謖下獄物故”,馬謖是死于獄中!断蚶蕚鳌分小袄仕嘏c馬謖善,謖逃亡,朗知情不舉,亮恨之,免官還成都!,馬謖逃亡了。這三種說法也許并不矛盾,可能是馬謖戰敗后逃亡被抓,判決處死,行刑前因故死于獄中。
最后是關于費祎之死!督S傳》中記載“十六年春,祎卒。夏,維率數萬人出石營……”可見,陳壽也認為,姜維能再次出兵北伐的前提是費祎之死,費祎死后,最大的利益既得者就是主張北伐的姜維。而刺死費祎的魏降將郭循,又是姜維在西平戰役抓獲的。但是費祎陷害馬謖,馬謖僥幸逃脫,二十多年后冒作郭循復仇就有些天馬行空了。
“如果將正史視作A面,那么隱藏其后的這些發生概率不一的‘可能性聯系’就屬于B面!庇眯涡紊腂面的縫隙中的配角,把A面的大事件串聯起來,歷史也變得生動了起來。對這些可能性馬先生做了最終評價:“誰認真誰就輸了”。